蒙古族人的“查干萨日”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0157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蒙古族人的“查干萨日”

  蒙古族人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蒙古语里“查干”是“白色”“萨日”是“月”的意思,也称“白节”或“白月”。这与蒙古族自古崇尚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蒙古族“白月”的时间与汉族春节大体一致,“查干萨日”从腊月二十三——蒙古族人称之为“祭火日”的那一天开始,到年三十、初一、初二进入高潮。

查干萨日.png

  查干萨日(网络截图)

  据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院的亓·巴特教授讲,蒙古族人自古就敬畏火,认为火乃万源之母,故有“火乃火之母”的说法,意思是说“火是创世之初的原动力”。也是因为火给赐给蒙古人温暖与腹中之美味,而且火也能够消除一切不洁与肮脏,也是火给了宇宙永生不灭的动力。所以蒙古族人给自己的民族起名称的时候就选择

  了“MONGOL"——"永恒之火”之寓意!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白月”,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艾力”(庶民户)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

  腊月二十三也是蒙古族人所谓“送旧”日——每户人家清早起来把扫户内户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到傍晚时才开始“祭火”。“祭火”最初由萨满教传入,后蒙古族改信喇嘛教,形式又有改变。主人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末粥、黄油、酒等物作为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盏小灯。仪式开始后,将祭品投入火中,口诵赞词,祈祷家人幸福。蒙古族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人丁兴旺,故而十分虔诚。祭火的时辰为傍晚时分。上祭品时,一般按长幼顺序排序(不同部落习俗也有所不同),虔诚叩拜。如有条件,还要专请喇嘛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饮酒欢歌。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祭火仪式结束后,全家开始进餐。有时也分一部分祭品送与附近亲戚分享。

查干萨日.jpg

  查干萨日(网络截图)

  年三十

  年三十是最为热闹的一天。全家老小都穿着新制作的蒙古袍,一片欢天喜地的景象。上午,先要上供祭佛,在佛祖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形状,上面还要插上特制的金银花。再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酒,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贴用蒙文书写的对联。晚上备好饭菜后,在院外找一平地,铺好新地毡,摆上酒席,开始祭祖。长辈嘴里念念有词复颂着“德都司”(蒙古族人对去世先辈的统称){忌讳直呼去世长者的名字},将酒一杯杯在地上洒一半,再把另一半洒向天空。祭祖完毕,全家开席。晚辈给长辈敬酒称辞岁酒。此日,全家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尽情娱乐,灯火通明,一夜不睡,直至天明。古代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有的还请来蒙古族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说书)。青年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或“嘎拉哈”(汉语“背式骨”、“羊拐”,是羊的膝盖骨,北方游牧民族中小女孩做游戏时的一种玩具),以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守岁。

查干萨日.jpg

  初一凌晨

  初一凌晨是蒙古族人开始为长辈祝寿的时间。祝寿的时候,全家穿上节日服装,摆上宴席,先由晚辈给长辈敬酒,行跪拜礼。男人双膝下跪,头往下低时双手上下摆动。长辈以吉祥、祝福言语作为回报。未婚女子与男人一起跪拜,而已婚女子则右膝下跪,右手在面额右侧上下摆动,新媳妇则须唱歌。然后便开始外出拜年或迎接前来的拜年者。

  拜年是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人们跨上早已备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逐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其后由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按习惯此酒每敬必喝。通常是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串包男女经常利用此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不相让,茫茫草原,纵横驰骋,冰冷大地上奔淌着生命的热流,预示着来年无尽的希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蒙古族人已经进入城市,由于语言和习俗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过年的方式也经历了一些变化。部分生活在城市的蒙古族人已经丢失了自己民族传统的过年方式,甚至连“查干萨日”是怎么一回事都不知道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好在,一些有志之士已经意识到恢复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及习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而积极的努力着,呼吁着。一些生活在城市的蒙古族人现已逐渐恢复传统的“查干萨日”方式,这是可喜的现象。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