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书院:长春第一所官办学校 长春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564635
养正书院:长春第一所官办学校 长春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56463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长春文史

养正书院:长春第一所官办学校

2022-04-27 10:3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作者:施立学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书院肇始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经元、明、清至今,始终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情怀。岁月如梭,书院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教化理念,依然如淙淙流水,滋养文化的血脉,贡献生活的智慧,撑起心灵的绿荫。年弦歌不绝,文脉国脉相连,书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亦涵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长春,有一座颇有名气的养正书院,它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是由时任长春厅通判李金镛捐资建造的。

  李金镛(1835-1890),无锡人,字秋亭,曾于光绪五年(1879年)任珲春招垦事,参与重立中俄界碑事,号翼御,江苏无锡人。早年随父经商,后在李鸿章的淮军中任职,因尽心尽力务实,得到李鸿章的保举。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很赏识他的才华,向上奏请,留他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第一任知府。

  光绪九年(1883年),李金镛代理长春厅通判,广施德政,长春厅得以大安,任长春厅通判。他到任后十分重视地方教育,认为“教化者人才之原,人才者风俗之厚。自来化民成俗,未有不敬教劝学遂克臻上理者也”,而“教之大端,正人心,厚风俗而已。求人心之正,风俗之厚,严义利之辨而已”。由此一端,“必阐先儒之学,乃兴节义之风,则书院不可不设矣”。基于这样的理念,他感到自己“未尝学问,然于朱陆两贤,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因此,他在到任之后,即千方百计想办法筹措千余金,捐资兴办书院。在长春城的城北,他“购民房二十多楹,买经史数千卷,设立书院,额曰‘养正’。中奉朱陆栗主,即揭喻义喻利讲义于壁,使士民有所观感”。那时的“宽城子”,还近乎于蛮荒之地。伊通河两岸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的流民,“谋食”“求生”,是他们首要目标,其处境和生活条件使之难于享受文化教育,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城镇居民,更是终日为牟利而奔波。因此,这里的教育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们甚至不知教育为何物。长春厅设立后的八十多年间,这里除有个别私塾启蒙教育外,尚无一所地方学校。

  长春苍凉古迈,开发尚晚,其文化发展、文明进展,相当滞后。清道光六年(1826年),长春厅仅设童试学额三名,还依附于吉林厅考棚;而包含岁贡、例贡、恩贡、优贡、拔贡的五贡考试,每十二年一举,数额就更少了。咸丰、同治年,相邻接壤的吉林、伯都讷、长春三厅,合计选举一名。光绪九年(1883年),由吉林将军玉亮、学政朱以增奏请,增设每厅满蒙八旗与汉军八旗,即所说的“满”号与“合”号各一名。再后,仅略有增加,也是微乎其微。以上指文科。武学考试,开初时,“满”、“合”两号,每五六名进取一名;同治初年,经多隆阿将军奏请,增加到定额各三名。同时,当时吉林厅已设有崇文书院,伯都讷厅已设有种榆书院,这些象征生员读书的地方,称其为学校亦可,已经出现。然而长春厅,不仅没有书院,连考棚都不具,而藏书尤少,只有董氏耕云之稽古山房与逯息园两处私家藏书,其经、史、子、集部,不仅种类颇寡,册数不足,经营方式,亦不便民。长春厅治署初立际,仅在城南五十里许的新立城小村;二十五年后,即道光五年(1825年),署衙才由新立城北迁至宽城,即今之长春西四道街。但这些地方,虽临清代柳条边新边附近,但都是置柳条边外,属借地设衙。其荒疏程度,已显而易见。正因这样,其发展学校,建立书院,设立考棚,选拔生员,已成必然之事、必由之路。

  出任长春抚民通判的李金镛,走马上任之后即四处奔走游说,筹集办学资金,并亲为表率,自捐廉俸银一千两。在其倡导下,城乡内外共募捐款约九万一千吊市钱,为开办书院奠定了丰厚基础。光绪十年(1880年)三月,书院正式施工兴建,八月二十三日即告竣工,至此,长春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学校诞生了。

  当时的书院位于长春老城北城墙壕沟的北岸,东马号门外,二马路至三马路横段地带,即今大经路东侧,西长春大街与西三马路之间省文教校办公司贸易中心、西长春大街小学、西三马路小学一带,为坐北朝南的三进四合院式建筑院落。当时在此购买民房二十九间,作为书院房址。书院正门朝西长春大街,始建时曾有大门楼五间,中间为门厅,内有影壁一道,两侧有门房,内设有考棚、号舍、讲堂、藏书室等建筑,很有长春第一学府的气派。北门朝西三马路,至今仍为西三马路小学校门。

  书院第一进院,竖立两块青石碑于正堂前,碑体长方形,高约2米,外护以碑亭,碑文由李金镛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月撰字,记述了书院创办时间、规模、宗旨、地方绅捐募名录等。碑后依阶而上,是正室讲堂,堂阔五间,占地147平方米,其构造颇具晚清建筑风格,飞檐立柱,海青鸳鸯瓦复盖,六抹格扇门,在栏与柱交接处是花牙子雀替,雕刻精巧,古香朴雅。讲堂上悬李鸿章亲笔楷书“养正书院”四个大字横额,“养正”二字过堂门后面横额“敬业堂”三个大字,由吴大澂所题。讲堂前面,筑有东西厢房各六间,东厢房占地218.91平方米,西厢房占地210.14平方米,分为“主敬”“存诚”“穷理”“养性”四斋,为生童肆业之所。

  第二进院落建有正房五间,是祠祀和藏书的地方,占地155平方米。正堂为供奉孔子、朱熹、陆九渊等儒学先师像的祠堂,书院“每因讲学而祀其师”。西梢两间,是藏书阅览室,有经书史籍数千卷藏在这里供学者、生童诵咏。还存有部分《四库全书》抄本,为养正书院遗籍,可惜后来都散失了。东侧室是主持书院的山长高培田“总董”居住的地方。门首东,仿他地科举考试贡院样式,修建考棚一座,并设有“龙门”,以示鲤鱼跃龙门吉祥之意。龙门两侧,建有号舍36间,供士子应试之用。其号舍顺序,以《千字文》开篇,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亏,辰宿列张。寒末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外加“千古文章”四字,共36字排字为序。书院四周,筑有围墙。其房屋及围墙,皆青砖乌瓦,白灰勾缝。房屋建筑,仿北京四合院,传统风格,民族样式,为飞檐立柱,十分壮观。书院内,有古榆数棵,干粗合围,老木参天,落荫覆地,呈树大荫深、庇护一方、泽被后人之势。

  第三进现在还保留着,今为西三马路小学校舍,一趟正房除顶盖部分地方换瓦外,没有大的变动。这趟房为十一间,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第二次施工续建的,分称“居仁”“领礼”“潜智”“由义”四斋, 是生童的学舍。由于此地为老城之外,设立时,自是一片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的就学佳处。

  养正书院属民筹官办性质的地方公学,实行定额制度,每年农历的二月和七月进行甄别录取,初次甄别取定生童,七月初再甄定优劣,每年生取26名,童取44名;定额住院肄业生员12名,童生23名。早期的生童多为士绅和少数的八旗子弟,后来逐步实行择优入学制度。养正书院竣工后,李金镛来书院亲自为学生授课,这在当时是别开生面的举动,开创了长春文化教育的先河。养正书院这个昔日宁静的城外之地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繁华市区。

  李金镛早年追随李鸿章,1887年,由于李鸿章的推荐,李金镛从吉林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1890年9月李金镛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漠河金矿与世长辞。

  1890年,长春百姓感念其佳,在他创办的养正书院西侧修建了李公祠。

  直至当今,长春养正高中,虽然刚刚诞生,却亦显示了无尽的生命力,其为着培养更多现代化人才,正在展示着自己应有的贡献与实力。

  ( 作者:施立学,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