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捧起“荷花奖”,长春这支高校学生舞蹈队凭啥?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2475
两次捧起“荷花奖”,长春这支高校学生舞蹈队凭啥? 艺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4247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艺术

两次捧起“荷花奖”,长春这支高校学生舞蹈队凭啥?

2024-04-25 15:31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1.jpg

     《姥姥的田》中,《冰凌花》朵朵开。

  2021年11月4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在山东济南举行。43个作品入围民族民间舞终评,其中不乏顶级舞蹈团体。最终,由王小燕带领的长春人文学院作为东北三省唯一入围的东北秧歌舞蹈作品《姥姥的田》以97.79分名列第二,荣获民族民间舞奖。

  2023年10月28日,王小燕带领长春人文学院表演的原创东北秧歌舞蹈《冰凌花》再次进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又以98.86分位居第二名,荣获民族民间舞奖。

  一个民办高校学生表演的原创作品,两次捧起中国舞蹈专业领域最高奖,《姥姥的田》和《冰凌花》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作为一种东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形式,东北秧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史料对其确切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康熙年间的《柳边纪略》,“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20世纪40年代,随着“延安新秧歌”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展开,东北地区兴起了“胜利秧歌”“解放秧歌”等“新秧歌”舞蹈,成为东北秧歌与时代发展和革命斗争相结合的象征。当代,作为东北黑土文化的结晶,东北秧歌无论是在乡间田野还是城市广场中都具有大量的舞蹈群体,焕发着勃勃生机。

2.jpg

舞蹈《姥姥的田》荷花奖剧照 摄影/赵廷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吉林地区的东北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首先在舞蹈形式上,按不同维度划分,吉林秧歌既包括省级“非遗”项目“花棒秧歌”、国家级“非遗”项目“乌拉满族秧歌”以及“地秧歌”“高跷秧歌” 等表演形式,在抚松县南天门村还发现了“雪地高跷”,相比于一般高跷秧歌在土地上表演,它是一种在冰雪地面上进行舞蹈表演的特色形式。其次,在道具运用上,吉林秧歌既有东北秧歌常见道具“手绢”“扇子”“花棍”,也有特色道具“沙拉鸡”“手玉子”等。同时,在动态上,吉林秧歌以“双颤”为特色,凸显出秧歌的 “艮”劲儿,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从创作角度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春市歌舞团以东北秧歌素材创作的《红绸舞》,在 1951年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及至20世纪 80-90 年代,包括《找情郎》《情思》等舞蹈作品先后进入国家级展演、评奖舞台。

  2006年,东北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新世纪,东北秧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因为舞剧《关东女人》《原风》《永远的秧歌》等大型作品再次受到关注,这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那就是王小燕。

  王小燕自幼随父亲来到吉林,扎根在东北大地上。可以说,她的成长离不开黑土地的养育,她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黑土的滋养。她表演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给予了吉林东北秧歌舞鲜明的地域特色,顾盼生辉的眼神,火热泼辣的肢体语言,随着电视传播到了千家万户。而王小燕也成为新时代东北秧歌舞代表人物之一。

3.jpg

  从艺五十余年来,王小燕一直致力于东北秧歌的表演、教学、创作,积极参加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组织的“文化下基层”系列活动,以忘我的精神将东北秧歌艺术反哺于黑土地。

  在取得了荣誉之后,王小燕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情结”,那就是有关东北秧歌乃至传统东北舞蹈的传承,“我思考了很多,我认为传统舞蹈的传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它需要专业舞蹈工作者、业余舞蹈爱好者以及社会群体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在这之中,专业舞蹈工作者担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在传统东北舞蹈的科学保护和普及推广、专业传承和发展弘扬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9年,王小燕毅然离开北京,回到家乡长春任教。

  2020年,民办普通高等学校长春人文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秧歌)传承基地”,该基地以保护、传承、推广、弘扬传统东北秧歌为目标,从课程、社团、工作坊、中小学与社区辐射带动、科学研究和展示交流六大方面开展工作。王小燕签约成为该基地的特聘专家。虽然这所学校的名气不如国内知名艺术类高校,但她发现学校的教师团队在排练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理想和精神信念与自己高度契合,这也为他们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jpg

  在偶然的机会,王小燕发现长春人文学院有一个叫做《姥姥的田》的原创舞蹈作品。虽然当时只是一个学生舞蹈作品,方方面面都不是很成熟,但是创作团队却是一个敢拼敢干、不断奋进、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意志力的创作团队。于是,她想到精进这支舞蹈作品,让更多孩子通过高水平的东北秧歌舞在更大的舞台上传承这种艺术形式。

  王小燕和长春人文学院音乐舞蹈戏剧学院舞蹈系主任张万励、青年编导王艺盟、肖绅明不断碰撞,探讨作品的思想立意,细心推敲每一处舞蹈结构;和指导教师、学生演员在排练场中夜以继日挥洒汗水,不断打磨每一处细节。“我们还邀请国内一流舞蹈音乐、灯光、造型和服装设计师组成创作团队,所有人秉持着艺术理想团结一心、不断求进,力争作品达到最好的舞台呈现效果。”最终,《姥姥的田》这支通过肢体语言来诠释母亲和大地的作品诞生了。

5.jpg

舞蹈《姥姥的田》荷花奖剧照  摄影/赵廷玺

  在《姥姥的田》中,观众能够看到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创作中对传统东北秧歌语汇进行的发展尝试。《姥姥的田》打破了固化的思维和既定的动作程式,围绕作品中的主题立意与人文观照,结合现代舞蹈创作手法,将风格性舞蹈语汇组织成兼具风格特色、文化内涵和艺术创新的作品语言,完成了东北女人的典型形象塑造。以此表达人与土地之间“耕耘、养育、反哺”的深厚情感,反映出东北黑土地上的人文情怀。

  “我知道《姥姥的田》是很优秀的,但我们毕竟是一支学生舞蹈队,孩子们没有大赛的经验。东北秧歌舞在荷花奖评选上舞种就不占优势。但是我想,我们的舞蹈这么有感染力,孩子们这么拼,怎么我也得让她们进决赛!”

  《姥姥的田》用质朴的肢体语言,将深藏于生活之下的真实提炼出来,又将真实的情感体验外化于动作神情,并以此感染了观众和评委们。长春人文学院一路过关斩将,以黑马的姿态杀入决赛,并取得第二名,“当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我和张万励老师几乎是抱头痛哭,这眼泪是惊喜,也是感动,同时也是我终于看到东北秧歌舞得以传承。”

6.jpg

  接下来,王小燕和原班人马趁热打铁,打造了原创东北秧歌舞蹈《冰凌花》。与《姥姥的田》那种极容易感染人的风格不同,《冰凌花》极美。王小燕特别调整了舞蹈的每一个细节,让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很容易地看懂这支舞蹈的剧情,让人与花之间的互相映照散发出夺目的光辉。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这支作品再次斩获荷花奖。

7.jpg

《冰凌花》“荷花奖”终评剧照  摄影/赵廷玺

  两度捧起荷花奖,王小燕认为自己当初的决定值了!

  

  关于吉林东北秧歌舞的未来,王小燕认为是“人才培养”和“舞台创作”齐头并进的。人才培养是舞蹈发展的核心,“在当前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集中精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舞蹈传承、教学、创作人才,以此为吉林舞蹈的发展远远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我也积极将传统舞蹈、传统文化融入于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其次,就舞台创作而言,应牢牢抓住吉林地区传统舞蹈形式和传统文化内涵,结合当今的创作方法,创作出一系列反映生活、反映人民、反映民族精神、具有人文观照的优秀作品,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舞蹈创作之路。“在此,我作为一名舞蹈艺术工作者,也将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力争创作有情怀、有温度、有筋骨的优秀舞蹈作品,为吉林舞蹈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王小燕说。

       作者:殷维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