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鬯:文学作品更应表现内心世界的冲突 对谈•名家-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9123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对谈•名家

刘以鬯:文学作品更应表现内心世界的冲突

2016-12-26 | 来源: 中国作家网

 

本文作者与刘以鬯夫妇

      刘以鬯先生,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代表作品: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等;评论《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等。《刘以鬯中篇小说选》和《对倒》,分别获第四届和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2014年获香港艺术发展终身成就奖。

  刘先生在文学上独标“与众不同”。这个“与众不同”,一是他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二是他每篇小说都与自己的其他小说不同。在创作上,这是很难得的。刘以鬯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很重要,他小说的文本价值远被低估。现在通行的文学史,只将刘先生放在一个常规的位置,这是一种损失。

  2015年9月18日下午,在刘以鬯研究专家梅子先生的安排下,笔者有幸采访了当代文学大家刘以鬯先生。采访在刘先生家中进行,刘太太全程陪同。和笔者一起的还有中国新闻社的记者贾思玉小姐。

  采访大约历时三个小时,期间略有休息。刘以鬯先生虽年届百岁,但精气神都很好。“你的采访提纲我看了,你很懂我。你说要来采访,我早早的就在等你。”他说。提起百年文坛往事,他更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刘先生出道甚早,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为报刊撰稿。随后办报、办刊,开办出版社,长期扶持大批作家。张爱玲比他小两岁,他曾多次见到张爱玲去隔壁杂志社投稿,亲眼看着张爱玲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徐訏比他大十岁,徐訏的作品,也大多交给他主持的出版社出版。张爱玲和徐訏都是海派作家,我们此次的采访,也是从海派、张爱玲等谈起。

  上海往事:海派、圣约翰大学、张爱玲

  问:刘先生虽然祖籍浙江,但“土生土长”是在上海。有评论说,您有着浓重的“上海情结”。请您谈谈您心目中的上海及海派文化。

  刘以鬯:我在上海出生,在上海长大,在公共租界受教育。关于“海派文化”,我想讲不同。上海的“海派”其实有很多,走得方法不是相同。上海人跟北方人走得路也不一样,跟广东、广西走的也不一样。也有很多其他地区的大作家,后来他们到上海去做事、写稿,像萧红他们是东北的作家。所以上海跟其他地区文学都有一定的关系,不是简单一个“海派”所能概括。

  问:刘先生在年轻读书时的理想是什么?

  刘以鬯:这个很容易讲。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文学,就想长大了做一位文学家。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我的作文好,到二年级时,学校就安排我直接升到五年级。二、三、四年级都不用读了。

  问:您的文学启蒙,就是最初是谁带你喜欢文学的,你为什么会喜欢文学?

  刘以鬯:没有谁启蒙我,我从小就喜欢。我一年级时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刘太太插话:这个是他自己真实的故事,我以前以为是他编的。这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问:刘先生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请您谈谈您的大学生活。

  刘以鬯:我七岁开始上学,在上海闸北三育小学毕业,随后升入南市大同大学附属中学。在中学期间,喜欢阅读新文学作品,曾加入无名文艺会与狂流文艺会学习写作。差不多与此同时,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中学毕业后,进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因为抗战时期,那时候学校搬到租界。大一大二在区内的大陆商场上课,那个商场很大。大三大四改在梵皇渡校内上课。

  问:请谈谈您对圣约翰大学的印象。

  刘以鬯: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出了很多人才,影响了中国及世界近现代史的无数领域,像顾维钧、宋子文,文学家林语堂、张爱玲,出版家邹韬奋等,都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

  问:您说您在中学时期就开始发表小说?

  刘以鬯:对。当时我在无名文艺会学习写作,时间大概是1933年。无名文学会是作家叶紫发起的。关于叶紫的资料,大家都知道《无名文艺》杂志,但很少有人提到无名文学会。这个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算是一个重要的团体,不过对于研究叶紫的人,这个团体的重要性不应忽视。实际上,在《无名文艺》出版之前,无名文学会就成立了。会员不足百人,大多是年轻人。

  问:您当时多大?发表的文章叫什么还记得吗?

  刘以鬯:我那时大约十四五岁,住在租界。文章名字叫《流亡的安娜》,内容大约是白俄女人在租界怎样勾引男人赚钱。文章里的那些俄国名字是我从俄国书上直接抄来的。记得当时由一个同学帮我拿给朱旭华先生,朱先生看了,认为可以发表,就发在了他主编的《人生画报》上。(梅子补充:发表时篇名叫《安娜•芙洛斯基》,刊发在《人生画报》1936年5月10日第二卷第六期上)

  问:那么年轻就开始发表作品,很了不起了。

  刘以鬯:除了写文章,我还喜欢打篮球。我中学开始打篮球,到大学是校队。我是右手写文章,左手打篮球,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说着抬起左手)可是这个地方打篮球受伤了,一个篮球把三个手指都坏掉了。

  问:您在大学当时读什么专业?

  刘以鬯:当时读哲学,是英文授课。当时只有一科中文,其余全是英文。那个中文教师就是住在我家隔壁的《西风》杂志的总编辑,名字忘记了。我门牌号是196号,他是186号。那个时候我常常看到张爱玲拿着稿子去投稿。

  问:张爱玲当时在上海。那个时候张爱玲有名气吗?

  刘以鬯:她是刚刚投稿,还不出名。她也不认识我,我因为住隔壁,所以能看到她。见多了,才知道她叫张爱玲。我那个时候也刚刚开始写稿。

  资料链接:据张爱玲著译年表,1940年,张爱玲参加《西风》杂志三周年纪念征文,处女作《我的天才梦》获名誉奖第三名。次年,征文活动的文集由上海西风出版社出版,该文收录其中。刘先生所说的投“稿”,应该就是这篇文章。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