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平克:天性与教养,哪个更重要 对谈•名家-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2088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对谈•名家

史蒂芬·平克:天性与教养,哪个更重要

2017-02-04 | 来源: 解放日报

  史蒂芬·平克

  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掌门人。

  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即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评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

  曾当选《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并在《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评选中,名列第三,第一为理查德·道金斯。

教养与文明.png

  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史蒂芬·平克于2002年出版的专著《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于近日引进国内,在这本畅销不衰的经典作品中,史蒂芬·平克从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等领域收集了大量科学证据,对人类心智的起源进行了科学论证。

  至此,平克的“语言与人性”四部曲——《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与《白板》,全部有了中文版,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关于天性与教养,平克这位在“当代最伟大思想家”评选中名列第三的语言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究竟是怎么看的。

  婴儿并非“白板”一块

  读书周刊:中国古典《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您如何看待这句话?

  史蒂芬·平克:我在《白板》一书中提到过这句话。

  在我看来,这句话大体是正确的:普遍的人性是存在的,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动机以及学习与理解的机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全是或者几乎全是学习的产物。

  但也有不认同的部分。我认为,同一种文化内的不同个体有更细小的、量化的差异——有的人比他人更善良、更聪明或更冷静,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基因不同。

  读书周刊:您这么说,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在他们看来,承认基因的差异会导致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导致人们对某些特殊人群的漠视。

  史蒂芬·平克:是的。就像我在《白板》中解释的,人性理论在20世纪富有争议,因为很多学者想否认人性的存在,他们坚信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一块白板,父母、社会和文化在这块白板上书写。

  他们之所以否认,并非出于科学性,而是觉得这暗示了人的行为是不能改变的。换句话说,如果人类有诸如嫉妒心、控制欲、复仇欲和淫欲的丑陋动机,那么想要世界变得更好就是不可能的。而我认为,即使我们有一些令人不悦的动机,但人性是复杂的,它也包含着我们“善良天使”的一面,能够中和那些丑陋的动机。

  读书周刊:2005年,哈佛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一次发言中提到,大学教授中男女比例悬殊有可能是因为男女天赋和兴趣不同,引发轩然大波,而您却站出来为他辩护。

  史蒂芬·平克:我认为萨默斯不过是提出了一个假说,猜想两性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在大学里这样的假说应该接受验证,而不是遭到嘲笑。

  事实上,我在《白板》中也已提出:人并非生来一张白纸,只靠后天的环境和经历来塑造;人天生携带着演化留给我们的倾向,甚至男女天生也有所区别。承认与研究这种区别,才能更好地发挥两性各自的优势,这与性别歧视无关。

  不要担心承认基因差异的存在会带来负面效应,相反,否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倒是会招致恶果。

  读书周刊:什么样的恶果,可以举例说明吗?

  史蒂芬·平克:比如,很多关于儿童抚养的政策都是建立在父母和儿童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这样一种研究发现之上的。父母仁爱,孩子会比较自信;父母强调权威,即既不放任又不严惩,孩子会有良好的举止;父母经常和孩子交谈,孩子语言技能会比较高,等等。人们认为,要想培养出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充满仁爱、威严和善于交谈,如果儿童没有表现得这么出色,那肯定是父母的问题。

  然而要知道,父母提供给孩子的,除了家庭环境之外,还包括基因。因此,父母和儿童之间的相关性也可能源于这样一种可能性:使父母充满仁爱、威严和善于交谈的基因,可能同样会使得儿童充满自信、行为良好、能言善辩。除非我们对被收养的儿童,他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只有环境,没有基因,也进行研究,看看到底是基因造就了所有的不同,还是父母教养导致了所有的差异。然而,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研究者考虑的都是最极端的情况:父母的养育意味着一切。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父母认为,可以像捏泥块一样塑造自己的孩子,他们抚养儿童的方法中,有一些明显违背儿童的天性,甚至是残酷的。而当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发展时,这样的父母表现得焦虑、烦恼。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