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民俗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1606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民俗馆

中秋: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2016-08-31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节日。中秋节的由来诸家说法各不同,而主要有“嫦娥奔月”说和“时令节气”说。“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吹鼓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1.png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八月局部

  乞巧已过,天蓝月明,气温初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八月画中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景,人们特立离台,张设盛宴,观赏着月色。闺中女乐,吹奏着琴笙,一派融融景象。

2.png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拜月

3.png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柚子、苹果、红枣、葡萄等祭品。“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赏月

4.png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赏月古称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更有韵味。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其乐融融。今天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祝美好生活,或是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食月饼

5.png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美食。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赏桂花、饮桂花酒

6.png

  我国食用桂花的历史久远,在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每逢中秋之夜,欣赏桂花,在阵阵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也是一些地方的传统风俗。

  兔儿爷

7.png

  兔儿爷最早原本是人们祭月的对象,由泥制成,外型如人端坐一般,供人们祭拜;而从清代开始,它逐渐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在民间艺人的手中,兔儿爷有了兔首人身,手持玉杵的形象,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你买过兔儿爷吗?

  听香

9.png

  在台湾,中秋节有“听香”、“偷菜”的习俗。听香,又叫拈香,古代还可占卜。指中秋夜妇女们会在深夜点香默祷,表明要问的事情,然后拈香出门,听到有人说话,就掷杯请示神明是不是答案。如果不是,重新卜问听香,一直要等到听到正确的答案后,解所问之事的结果。“偷香”指少女们可以在中秋夜到别人家菜园偷菜,如果没有被发现,就表示她马上会遇到如意郎君了。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