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谈《极花》:像刀子一样刻在心里的故事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03031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贾平凹谈《极花》:像刀子一样刻在心里的故事

2016-04-20 | 来源: 陕西日报

贾平凹.jpg

著名作家贾平凹

近日,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极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4月14日,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现场,贾平凹以一口浓重而韵味十足的“秦腔”与大家分享了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和过程。

创作是对现实的提问

从《秦腔》《带灯》《老生》,直至15万字的《极花》,从事文学写作40多年来,贾平凹在中短篇小说、散文、长篇小说等诸多方面都均有优秀作品面世,向世人展示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激情,被冠以劳模作家之称。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中,一直充斥着满满的乡土乡情。《极花》取材于一位老乡女儿的真实经历,以被拐卖女子胡蝶的口吻展开自述,着眼当下中国最为现实的贫困农村男性的婚姻问题,以及城市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迅速凋敝,具有震撼人心的现实冲击力。这个题材“雪藏”了整整十年,贾平凹从未跟人提及:“我曾经是那样激愤,又曾经是那样悲哀,但我写了数百页的文字后却再也写不下去。直到前两年跑过农村的好多个地方,才获得了想要有的写作感觉。我始终不知道我那个老乡的女儿回去的村子是个什么地方。10年了,她又是怎么个活着?”“这件事像刀子一样刻在我的心里,每每一想起来,就觉得那刀子还在往深处刻。”

插图 安玉民.jpg

小说《极花》插图  安玉民(网络图片)

故事的女主人公胡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众多姑娘中的一个,不甘重复父辈生活,急于摆脱农村的一切,梦想着自己能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当胡蝶来到城市后,她喜欢上了扑面而来的城市气息,喜欢房东的大学生儿子。靠母亲捡垃圾维持生计,胡蝶自认为已经变成城市人,可是在她第一次主动出去找工作的时候,这个虚无缥缈的城市梦迅速破灭,她被稀里糊涂地拐卖到一个西北小山村。当她被解救送至父母身边时,却深陷舆论压力。最终,她出乎意料地选择了逃离,重新“逃”回到了被拐卖的村庄。

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极花》是具有现实提问能力的小说,作家将贫瘠之地写出了人性丰饶和世事纷繁,既有对人的体恤、对乡村的探察,也有风俗志式的地方知识谱系的精妙书写。”贾平凹坦言,写《极花》时,他尝试呈现今天的文化、社会和审美精神动向:“我不能漠然于现实,不能躲开它。那块地方究竟坍塌流失了什么?村庄是常年驻雪的冰山还是一座活火山?以个体经历为线索,我着力探求群体性人格。”《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认为,每当贾平凹搜寻到一个令他激愤的点时,他就会进行深挖,让容易被漠视的乡村重回大众视野,这也体现了小说向现实提问的能力与担当。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