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2016:沉淀,为了更好地前行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8953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话剧2016:沉淀,为了更好地前行

2016-12-22 | 来源: 北京晚报

  中国话剧需要“工匠精神”

  继《夏洛特烦恼》成为2015年电影市场“黑马”之后,本年度,话剧改编电影的势头不减,《驴得水》、《你好,疯子》等具有良好市场口碑的小剧场戏剧被搬上大银幕。从舞台演出到院线银幕,话剧在不断为电影提供优秀题材、故事、创意的同时,也在借助电影的媒介优势,提升着自己的影响力。然而,改编所取得的短暂轰动效应,并不意味着话剧在电影面前已经赢得了优势。与其无休止地纠结于话剧改编电影的得失,不如踏踏实实地多思考一些话剧自身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一个优秀扎实的剧本,一种真诚严肃的创作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体》.jpg

科幻题材戏剧剧照《三体》(图源网络)

  这一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题材戏剧《三体》国内巡演,全息投影、3D投影、余光投影等舞台最新特效技术以及无人机、吊威亚等辅助手段的运用,显示了科技与戏剧愈加紧密的联系,极致化的叙事呈现、陌生化的观赏体验再加上原作粉丝的推波助澜,让《三体》成为继《盗墓笔记》《仙剑奇侠传》之后,国内演出市场上又一部带有奇观化意味的作品。同样在今年,从《Cavalia·舞马》、《破铜烂铁》到《蓝人秀》,世界知名的“舞台秀”纷纷登陆中国,这些“秀”不以常规的戏剧情节、故事、人物取胜,而是融音乐会、舞会、杂技、魔术、肢体表演、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于一身,打造具有跨界、交叉、即兴意味的视听盛宴,重要的不在于“讲什么”,而是“演什么”,乃至演出就是游戏、互动;这种具有炫技意味的高级娱乐形式,在给观众带来多元文化消费选择的同时,也在拓展着舞台演出的内涵和外延。此外,融资、众筹、弹幕等与时下经济、网络密切相关的概念、热词,也纷纷成为话剧演出追新逐潮的方式手段。特别是以出品人众筹的方式推出新戏,已经成为不少话剧人投资运营的新模式。但不管如何变换形式,如何创新营销模式,话剧赢得观众的根本还是作品本身,同样不能缺少“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曾广泛流行于企业管理、工农业生产领域,意在强调一种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要求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认真打磨、精益求精。但是时下这个词却成为了不同行业、领域呼唤敬业精神、不忘初心的代名词。2016年,影视界在呼唤创作者的“工匠精神”,话剧从业者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如今,国内话剧两日游、三日游、一周游,“短、平、快”模式下推出的作品并不鲜见,留不住的作品越来越多。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很多从业者缺少了面对艺术的耐心、专注和坚持。笔者借用“工匠精神”,不是希望话剧行业出现更多技术至上的“匠人”,而是希望涌现越来越多肯在细节、艺术、专业上细致打磨、认真钻研的“艺人”,希望重建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和精神生态。在中国话剧即将迈入110周年的门槛上,让圈子里的吹捧、浮躁少一些,让直面观众的底气和创作的锐气多一些,这才是中国话剧赢得观众、赢得未来的关键。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