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丨古代过年如何“穿新衣”?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1528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年味丨古代过年如何“穿新衣”?

2017-01-23 | 来源: 解放网

  领到春联,墨迹没干透,爷叔阿姨就小心地提着这些吉祥话围拢到舞狮表演前。这厢看罢,木偶戏热闹登场,孩童坐在爸爸肩头咿咿呀呀。闹中有静,展厅里布置起了民间收藏家提供的清代吉服、首饰粉盒、辟邪挂件与儿童绣鞋等传统物品。21日,“金鸡送吉”第十一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以“过新年穿新衣”为主题,同沪上参观者讲讲过年服饰的习俗讲究。年俗风情展将延续至2月28日。

  荷包。

  过年穿什么样的吉服?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过年节时,热闹地段都“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供人们购置过节。新年“长幼悉正衣冠”,同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一样,是春节除旧迎新的重要习俗。

  服饰中藏着礼仪文化。展品中,红、蓝、绿三件清代女子吉服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盛装打扮的市民,站在展柜边上,逐一合影。在古代,场合不同服饰不同,生活中常穿的衣服称“便服”,小礼服称“常服”,逢年过节穿“吉服”。吉服一般分为红色、鲜红、暗红、嫩绿、宝蓝、湖蓝等颜色,且采用全真丝面料,做工精细,使用了镶、嵌、滚、宕等多项传统工艺。人们“宁穿破,不穿错”,平日衣着布料以棉麻为主,过年才着绫罗绸缎。

  喜庆吉礼之服。

  小户人家不会每年做吉服,他们有时花几年时间绣一件,而且刺绣不好洗,所以只在过年和其它吉日时穿,平时压箱底。因为袖口和领子易脏,江南一带做披肩,面积小,脏了可换;同时在袖上接出一块布挽过来,叫挽袖,方便换洗。挽袖只在手背处绣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告诉记者,原因与“叉手礼”有关,“小辈见长辈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露出来的是背面,所以背面全是刺绣。”男子的衣带称为“銙”,其上的装饰品也在背面,是同样的道理,“古时的服装设计,依照礼仪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高春明指着“上绿下红”的清代吉服详细解读:“上衣绣着兰花,这是中国文人雅士非常喜欢的花卉,但它有个特征,是‘露根’的。宋末,外族入侵,文人以此表达对失去故土的留念。到了清代重新流行,是因为明代遗民以此纹饰隐隐约约表达对汉文化的眷恋。”吉服下裳绣有三蓝图案“凤穿牡丹”,底色俗名“不肯红”,“哪怕时间染得再久,颜色也不会更深,但这种工艺已经失传了。穿着‘不肯红’,表示读书人家在审美上的低调。”

  古代服饰图案讲究,梅兰竹菊荷象征高洁、百鸟朝凤象征富贵、灯笼蜜蜂则象征“五谷丰登”。读书人的服装绣着渔樵耕读,当官人家绣有鸡冠花、公鸡、麻雀,象征加官进爵;商人服装则绣上装着犀牛角、红珊瑚、铜钱和银锭的聚宝盆。过年时,走在街上,不同着装即可看出不同的身份。

  过年佩戴什么饰品?

  农耕社会,女性平时上街很少化妆,只在年节时才化上浓妆、佩戴饰品。黄舜年收藏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银饰品中,有各种化妆及整理衣物的工具,如镜子、梳子、眉毛夹、衣刷、鞋刷等,有的还是进口的。“这种银制品,都是过年过节才拿出来用,平时不太用,因为容易损坏。” 黄舜年的父亲曾是苏州恒孚银楼的副经理,1948年银楼关闭,父亲作为高级职员获赠20多件印有自己名字的银器,最后都留给了他。如今,他已收藏300多套银器、一千多件银币。

  银饰中,有几件精美的“银五件”、“银三件”,链子下方垂挂刀、剑、戟。“女子将这些挂件配挂在衣襟上,作强身、护体、辟邪之用。”高春明说。“银五件”旁边的颈饰颇吸引眼球。据介绍,饰品寓意丰富:银饰上总共挂着十个铃铛,含义为“十全十美”;最上面的两个铃铛是鞋子造型,谐音“和谐”;其他八个铃铛有瓜有鱼,寓意“多子多福”;中间的圆盘上有尺子、算盘、剪刀等图案,有“精打细算”之意。由纹饰寓意可知,此挂件为女性用品。

  现场还能看到收藏家沈明华提供的清朝帽顶,又称帽正。沈明华解释:“平时不一定需要戴帽正,但过年时一定要戴,起到辟邪的作用。”水晶和宝石一般是官员所戴,红珊瑚珠子串起来的尖顶、珍珠为民用。他的藏品中还有各种衣带带钩,其中一枚青铜带钩据称是战国时期留存下来的。

  银饰避邪恶,祈求吉祥。

  儿童绣鞋什么模样?

  一字摆开的虎头鞋、兔鞋、鱼鞋、龙头鞋、猪鞋,为收藏家杨韶荣所藏,多为民国时期的儿童绣鞋,其上所绣动物图案分别代表辟邪、聪明、能干、富裕、福气等。女孩子的绣鞋上还有牡丹、荷花、兰花、蝴蝶采花等图案,寓意富贵、清逸高远、美丽等品质。那时候,鞋帽上精致的刺绣都是母亲和奶奶一针一线亲手绣成。

  虎头鞋。

  杨韶荣说,中国人过年,都想讨个吉利,所以衣服、帽子、鞋子上都绣着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图案;从礼节上讲,过年长辈给小辈送鞋子,祝寿则由小辈给长辈送鞋子。上世纪80年代,杨韶荣辗转各地做生意,看到不少外国人在中国民间购买古代鞋帽,有些东西连博物馆也没有,“我怕再不买就没有了。”从此,他和儿子开始四处收集古鞋。1992年,杨韶荣成立《百履堂》古鞋博物馆,馆内展出宋代以来的各类鞋。

  展览之外,铁艺画、剪纸、面塑、葫芦雕刻等民间手工艺展示同样热闹纷呈。为市民免费拍摄全家福的“团团圆圆照相馆”,新增“妙趣巨龙车”、“象鼻乐园”、“弄堂故事”三个场景,童趣十足。市群艺馆活动部主任吴榕美说:“海上年俗风情展已从全面介绍海上年俗开始向专项主题深入,我们将一一呈现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年俗。请大家期待明年以‘食’为主题的年俗展。”

  孩子们写福字迎新年。


责任编辑: 曹淑杰